赵李桥茶厂非遗传承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赵李桥茶厂非遗传承

  赵李桥砖茶的前身是羊楼洞砖茶,俗称“洞茶”,羊楼洞位于赤壁市赵李桥境内,是中国茶马古道的源头之一。据河北省《万全县志》记载,早在宋景德年间(约1004年),官府就以两湖饼茶与蒙古进行茶马交易。到明建文年间(约1400年),羊楼洞镇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采制的圆柱形帽合茶,具有砖茶的雏形。清乾隆年间(1736—1790年),山西茶商在羊楼洞镇开设“三玉川”、“巨盛川”等茶庄,生产帽合茶。清咸丰末年(1861年),经过改进制茶技术生产出青砖茶,在蒙古牧民中亨有很高的声誉。据民国12年(1923年)出版的蒲圻乡土志记载:“砖茶西商(每年)购制为1700余万斤。黑茶生货洋商运汉者为2600余万斤,茶叶赋税银九十八万余两......,绝对的、相对的与附属的商行及劳动者凡51万余人。”

  民国十四年(1925年),俄国将茶叶贸易收归国有,实行统制国际贸易政策,限制茶叶输入,砖茶销路大减。1929年发生中东铁路事件后,中俄断绝邦交,茶叶外销更受到严重打击,边境贸易日趋衰落,民族砖茶企业纷纷破产。到1949年解放前夕,羊楼洞只有“民生”、“复兴”、“天源茂”、“义兴”和“聚兴顺”五家茶厂惨淡经营。

  1949年7月,人民政府接管上述茶厂,成立“中国茶业公司羊楼洞砖茶厂”。“川”字牌,“牌坊”牌、“火车头”牌商标被其独家占有使用。1953年,将羊楼洞砖茶厂迁到蒲圻市(今赤壁市)赵李桥镇,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赵李桥茶厂”,2007年,赵李桥茶厂全面改制,更名为“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1993年,“川”字牌被原国内贸易部授予的“中华老字号”牌匾。

  “川”字牌青砖茶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鲜叶的质量和制茶的技术。鲜叶采割后先加工成毛茶,面茶分杀青、初揉、初晒、复抄、复揉、渥堆、晒干七道工序。里茶分杀青、揉捻、渥堆、晒干等四道工序。制成毛茶后再经筛分、压制、干燥、包装、制成青砖成品茶。冲泡后,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滋味尚浓。

  “牌坊”牌米砖茶、“火车头”牌米砖茶为紧压的红茶,其所用原料皆为茶末,所以被称为“米砖茶”。米砖原料分:洒面、洒阍和里茶三种规格,原料经过筛分、拼料、压制、退砖、检砖、干燥、包装等工序而制成米砖茶。米砖外形美观,砖模棱角分明,纹面图案清晰秀丽,色泽乌亮,内质汤色红浓,香气纯和,味道醇厚。

  赵李桥砖茶尤其适应高寒地带及高脂饮食地区人群饮用,是我国内蒙、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及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生活必须品。

  新中国成立后,商务部和国家民委把赵李桥茶厂作为生产青砖茶、米砖茶的定点厂家。并在原材料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年生产能力近万吨,产品质量也不断提升,多次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并获商业部质量管理奖和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牌。除销往北京、天津、内蒙古、新疆、陕西、甘肃、宁夏等十几个省市区外,还外销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经过世代传人的传承,手工制作技艺起着机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传承人数量减少,技艺不精;全手工制作,规模偏小,成本过高,受到现代机械制茶的冲击;优质原料基地不足等,使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困境,亟待进行更有效的保护。

  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是传承有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羊楼洞、赵李桥至恰克图再至圣彼得堡的万里茶马古道是中俄传统友谊和中国砖茶文化传播史的见证。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砖茶贸易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